昆士兰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若怀疑犬猫感染蜱瘫痪毒素,应优先检查其头部与颈部区域。
该项由化学与分子生物科学学院的斯蒂芬·巴克教授主导的研究,基于澳大利亚迄今最大规模的蜱虫附着定位分析,其发现有望显著提升宠物救治成功率。
“我们系统分析了布里斯班、黄金海岸、阳光海岸及悉尼北部海滩等地区兽医医院的上万例蜱虫叮咬病例,”巴克教授指出,“数据显示,澳大利亚麻痹蜱(Ixodes holocyclus)在73%的犬类及63%的猫的头部、颈部或耳部区域被发现。”
“若宠物主人与兽医能针对性优先检查这些高发区域,将能更快启动关键治疗,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研究同时发现,蜱虫亦会附着于动物的鼻孔、生殖器等部位,但从统计学角度而言,将检查重点集中于头颈部是最有效的筛查策略。
犬猫受蜱神经毒素影响后,常见症状包括叫声异常、行为改变,严重时后肢无力甚至瘫痪。巴克教授强调:“迅速清除蜱虫对治疗结果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蜱虫最初附着于动物尾部、躯干或四肢,其最终多会向头颈部移动。“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可确定的是,具有致病性的成年雌蜱并非停留于初始叮咬点,而是显著倾向于迁移至头颈部区域。”巴克教授解释道。
(插图说明:基于兽医临床病例绘制的犬猫麻痹蜱附着区位热力图)
既往研究表明,蜱虫季节的严重程度与前一年夏季成年雌蜱产卵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若夏季气候温和且降水充沛,绝大多数虫卵得以存活孵化,并于次年春季发育为需要寄主血液的成蜱,”巴克教授补充道。
“根据现有数据预测,2025年蜱季活跃度将与2024年相当。虽属平均水平,但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仍将录得约5000例蜱相关兽医就诊病例,其中约10%的患病宠物可能死亡。”
对此,巴克教授向宠物主人提出以下建议:
保持高度警惕,每次户外活动后彻底检查宠物体表;
在蜱虫高风险区域,务必使用牵引绳控制犬只活动范围,并限制于标识路径内;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兽医:“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救治效果,时间就是生命。”